案例分析:知产保护战,企业如何逆风翻盘?

作者: 刘建强,上海市太平洋律师事务所
0
584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

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面临众多挑战,权利人也会因为担心无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而感到焦虑,在维权时难免因准备过于仓促,将自己陷于不利之境。根据笔者二十多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观察,恰当的策略和牢固的信心同等重要。笔者将根据以下案例对企业在业务调整不同时期的知产保护问题做简要说明。

权属转移

Frank Liu, Shanghai Pacific Legal
刘建强
合伙人
上海市太平洋律师事务所

A公司因业务调整,将其名下的知识产权转移至B公司。B公司接手知识产权后,立刻着手建立自己在中国的代理经销商体系,并将该知识产权许可授权给合作经销商。然而,此时C公司却号称自己才是该品牌在国内的独占经销商,并与B公司的经销商产生冲突。经查,在A公司做知识产权转移前,的确通过协议将其国内较长期限的独占许可授权给了C公司,且协议约定该许可并不因知识产权的转移而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C公司是该知识产权合法的独占被许可人。

A公司和B公司在办理知识产权转移时疏忽了之前对C公司的许可及其效力期限。后续要解决该问题,则需要涉及的四家公司共同协商或诉诸争议解决途径。其实在知识产权转移前进行事先核查便能避免此类许可纠纷;如今却因该疏忽而牵扯多方,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在实践中,此类事项绝非个例。在业务调整时一定要重点审核知识产权许可情况。除了许可问题,其他在市场转移过程中应关注的知产保护事项,请参见《商法》第14辑第7期《市场转移所涉知产问题》。

商标被抢注

D公司是所属领域的头部跨国公司,其国内业务涉及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发展,D公司产品在行业内优势明显。然而,D公司却忽视了其核心商品类别的商标注册。直到发现市场上与其竞争的同类产品搭乘其品牌影响力的便车,才开始关注到商标问题。当时笔者基于D公司的情况,提出了完整且量身定做的商标确权及维权方案。

然而,D公司基于对其市场地位及商业优势的自信,并未采纳律师提供的综合方案,只愿意在其被经销商抢注的核心商标上进行维权。然而,要重新获得已被他人抢注的商标绝非易事。此过程除了提交商标注册申请,还需要撤销对方的商标注册,流程繁杂冗长,可长达数年;在此过程中,D公司曾一度失去耐心;最终通过笔者对维权结果可能性的客观分析,才坚定了信心,坚持维权;直到近期终于获得了其核心类别的商标注册,D公司才真正体会到了坚持维权+合理策略的力量。其他关于知产保护长期性视角的关注事项,请参见《商法》第14辑第3期《从长期性视角看待知识产权策略》。

商业合作运营

E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因为看好国内F公司的技术,遂将其收购,并返聘该公司的两名创始人(也是核心技术人员)至被收购的公司。该公司在收购后初期运营良好,且在E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的支持下业务不断上升。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市场上出现了新的同类竞品,且销售价格远低于E公司的产品。更为致命的是,一些E公司的老客户也逐渐成为竞品公司的客户。

E公司当初收购F公司的初衷就是看中了其技术在本领域内的独特性,在无该技术信息泄露的情况下,其他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研发出类似技术。因此E公司也对竞品公司能够使用同样的技术制造产品产生了怀疑。后经调查发现,该竞品公司包括核心人员在内的不少员工与F公司的两名创始人具有亲属及同乡关系,且E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也存在被F公司泄露的嫌疑。然而,由于E公司掌握的证据有限,不能打草惊蛇,只能保持耐心待证据收集齐备后,再寻求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其他有关知产保护行动时机的关注事项,请参见《商法》第13辑第8期《知识产权策略实施中的时机》。

结语

企业无论是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经营,还是在面临经营环境变化时进行业务调整,都是非常常见的情况。然而,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应对其核心知识产权进行梳理并提前部署,防止因疏忽核心问题,或因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日常监控,而导致权属纠纷,甚至丧失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除了制定符合企业情况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策略,以及根据现实变化对策略进行调整完善之外,企业还需要保持信心,坚持维权,才能让知产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上海市太平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建强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266号
恒隆广场2号楼2709室 邮编:200040
电话: +86 21 6086 0199
传真: +86 21 6086 0111
电子信箱:
frank.liu@shanghaipacificlegal.com

www.shanghaipacificlegal.com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