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带来的法律业务优势已逐渐消退,促使江苏开辟新路径以维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法律市场地位。张韵凝报道

着第三巡回法庭来到江苏后提供的动力,江苏省正在规划一条新路径,通往未被完全开发的法律市场领域。第三巡回法庭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分身,在此地已承担了六年处理诉讼案件的角色,奠定了该省在长三角地区的司法地位,拉动了当地对法律服务的强劲需求,造就律师人数创纪录的增长。

但这一动力随着中国法院审判权的变革而放缓,江苏律所开始寻找下一个增长点。对于本土律所而言,这里的医药、半导体、海事领域就像一片蓝海,尚未有如鲨鱼般的竞争者。蓝海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它仅是一个令位居其中的律所能够发展得更快、获取更多利润的新兴市场。

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组成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长江三角洲,自从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四地律协开始谈论法律市场融合,并签订了律师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为了避免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被掩盖了光芒,江苏寄望于人才回流以及培养高端法律精英,以带来法律业务的实质提升。

江苏毗邻中国最蓬勃的资本市场上海,以及最活跃的数字经济中心浙江,常年作为中国第二大经济省份,但其源源不断的增长潜力经常被人忽视。2022年,该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2万亿元,是唯一一个与广东跻身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元的经济大省。

经济增长让法律市场焕发生机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全国性律所分所随着经济版图布局落子于江苏,使得江苏也像许多其他地区一样面临本土律所规模化的难题。一些律所不畏惧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与其他本土律所联手成为当地的大型律所。

但上述的每一个机遇、挑战与变化都并非永恒,瞬息万变的法律市场仍将不断追问,蓝海能维持多久?下一个蓝海在哪里?

潮起潮落

每当提及江苏法律市场,第三巡回法庭带来的优势是绕不开的话题,正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兼南京办公室主任倪同木所说:“第三巡回法庭极大地提升了南京法律服务市场的地位,使其成为各大规模律所的‘必争之地’。”

巡回法庭作为最高院的派出机构,地位高于高级人民法院,可对高院的上诉案件、再审案件、申诉案件等进行审理。

2016年,第三巡回法庭在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正式揭牌,负责审理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的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使得江苏一跃成为司法前沿阵地。

此后三年,第三巡回法庭持续推动着江苏法律市场的发展:

  • 2017年,共有11家京沪律所在南京设立分所;
  • 2018年,江苏省律师按年增长21.8%,远远超过上海(16.9%)、广东(15.9%)、北京(10%),
  • 2019年,江苏成为继广东和北京后,第三个律师总人数突破三万的地区。

彼时的江苏意气风发,但在获得第三巡回法庭加持后的第五年,这一红利逐渐减少。“主要是中国[地方]法院的标的管辖额大幅度提升了,”国浩律师事务所的执行合伙人兼南京办公室管理合伙人马国强解释,该律所是南京最大的律所之一。

最高院于2019年把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诉讼标的额门槛提高至50亿元,意味着部分原本由高院管辖的案件将转交至中院审理,原本由最高院管辖的二审案件将下移至高院。

“三巡就是最高院的案件量,[现在]整个最高院的二审案件量大幅下降,”马国强说。“裁判[权]下沉以后,最高院案件量减少了,[律所]也不必要继续在最高院[或派出机构]周边设立办公场所了。”

业务增长的放缓暗示了江苏需要优化的人才结构。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南京办公室负责人王峰认为,江苏的法律人才“在诉讼领域结构性过剩,非诉讼领域结构性不足”。前者导致市场低价竞争,后者导致服务能力欠缺,也无法提高价格。

他补充,加之江苏的高端业务、高附加值业务偏少,在后疫情时代,企业会为了节约财务成本减少法律服务开支。“这将导致同行之间无底线的自杀式价格战,给律师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和挑战。”

法律市场的发展会追随经济与司法政策的足迹,此时,接力棒传到海事领域。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南京海事法院在2019年成立后,三年受案8406件,跃居全国11家海事法院第四位。

锦天城所南京分所高级合伙人何海军说:“江苏是航运、造船大省,造船产量占全国一半,占全球25%左右。”

他分析江苏去年的海事业务受多重因素拉动,包括:

  • 俄乌战争导致油轮短缺,增加了油轮建造业务;
  • 国内新能源政策支持,使得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增,拉动汽车滚装船业务兴起;
  • 海风电平台造价高昂,每台在10亿元以上。

何海军认为国际商事法庭带来的影响力亦不容小觑。2020年,苏州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地级市级别的国际商事法庭,无锡紧随其后设立同类型法庭,另有三个自贸区亦成立了自贸试验区法庭。截至2022年,五个法庭审结的案件涉及143个国家和地区,判决得到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承认和执行。

上述的布局为江苏省司法厅的“十四五”律师行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该规划要求律师工作要放到经济发展大局中谋划,在知识产权、金融证券、海商海事等细分领域努力培育一批律所“单项冠军”,提升涉外服务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何海军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南京办公室合伙人兼主任王峰也认为,现在不失为重新拉拢律界精英的机会。“疫情几年以来,本地化服务是当地客户相对比较看重的,此方面在疫情后应该也会有一定延续,这对于北京、上海的江苏人才回流是一个机会。”

经济驱动

过去三年,疫情打断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成长惯性,全国企业大洗牌使得破产重组尤为活跃。江苏法律市场既有这一全国法律市场的共性,亦有自己的特征——房地产行业特别突出。

建纬律师事务所专注于建筑工程法律服务,其南京办公室合伙人孙宁连表示,房地产开放商与施工企业的合同纠纷明显增加,起因是房地产限购、限贷叠加“三道红线”,使得开发商现金流快速枯竭,无法付款。

王峰去年,得益于房地产、建筑行业的诉讼增多,该分所的人均创收超出行业平均创收的四倍。尽管如此,孙宁连担忧:“房地产下行,大型基建项目减少,不管是非诉法律服务还是诉讼服务,都将萎缩,不利于建筑房地产相关法律服务长远发展。”

江苏省政府在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中打响了经济第一枪,当中关于房地产的内容就被单独开辟了一个章节来说明。政府依旧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

建纬所南京办公室希望藉着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重视,扩大该所的实力,计划在今年引入三至四名合伙人。

同时,天同律师事务所与恒都律师事务所则把目光投向医药行业,前者的南京办公室主任王峰认为该行业“最具发展前景”,后者的南京分所合伙人兼主任席超表示未来会补强和提升该分所的医药行业服务能力。

SUN NINGLIAN“与之配套的投融资并购、公司股权、法律顾问、知识产权、合同等法律事务需要行业属性的专业律师,商业的良好运行也意味着我们的法律服务行业将有更多机遇和空间,”席超说。

江苏在去年5月出台22条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而江苏省一号文件另外一个设有单独章节的产业正是生物医药的分支——防疫药品器械生产研发。

蓝海里还有新兴产业。2022年,江苏省的新能源整车制造、锂电池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按年分别增长75.5%、74.8%、72.8%、41.4%。

芯思想研究院公布了15个集成电路行业领先城市,无锡、南京、苏州均榜上有名,其中无锡更是超越深圳成为“探花”,仅次于上海与北京。

王峰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无锡办公室主任周晓说:“无锡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聚集地,有非常优质的高科技项目,顺利的话三至五年内都可以在科创板上市。”他还补充,该领域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批投资者进行私募投资。

去年,汇业所担任无锡某半导体项目的法律顾问,当地政府提供了土地与厂房建设等优惠政策,使得该项目在三个月内完成。周晓预测,无锡政府会追随深圳的脚步,出台更多政策扶持半导体行业。

竞天公诚所的王峰认为:“苏州、南京地区在医药、半导体方面的重点支持和投入,吸引了不少企业落地或搬迁于此,也扶持了不少企业成长,由此带来了投资机构、投行的重点关注和投入及大量融资、并购和境内外上市业务。”

因毗邻的上海资本市场成绩耀眼,江苏的优势常常被掩盖。但如果与长三角另一个沿海省份浙江比较,2022年江苏新增70家上市公司,占A股募资总规模的13.56%;浙江新增55家上市公司,占A股规模8.54%。

周晓不仅是IPO,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南京总所合伙人吴朴成说,上市公司发行各类债券、再融资也在去年成为当地资本市场的引擎。

被低估的潜力

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一个在江苏,一个在浙江,两地自古可比肩而立,也是长三角里仅有的两个沿海省份。

在每年的全国各地经济总量排行榜上,江苏第二、浙江第四的局面在过去十年保持不变;即便是律师人数,江苏的数量在过去五年也比浙江要多。

但江苏法律市场一直给外界留下不温不火的印象。“应该说浙江的法律服务市场比江苏更加活跃,”马国强说,“因为浙江主要是民企,而江苏有很多是国企,还有很多是由原来乡镇企业发展过来的企业,类型上还是有一点区别。”

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南京总所管理合伙人王磊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与浙江、上海相比,江苏的优势并不明显。“[江苏律所]可能在服务大型国有企业方面有一些优势,原因在于江苏的国企众多,”王磊补充。

王磊然而,与浙江几乎完全倚重省会杭州来促进法律行业的创收不同,江苏保持了地理上的均衡发展。杭州拥有649家律所,是排名第二的金华市的逾三倍;而拥有531家律所的南京,其数量不足排名第二的苏州的一倍。江苏10家最大的本土律所中,总所散落于南京、徐州、常州、扬州,而非如浙江集中在省会。

“[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入围全国GDP百强城市,入围数量为全国唯一,”倪同木说,“正因如此,江苏省各地市法律服务水平也不断发展蜕变,基层县区的法律服务水平和法律服务环境也十分优越。”

马国强表示:“‘苏锡常’这些地方原来都是由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很多企业都是由本地的律所提供服务,所以建立了很紧密的信任链。这种本土律所大规模的不多,但是数量比较多。”

他预计,由于许多省内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并要拓展业务,对不同专业及领域的法律需求越来越多,这也会倒逼本土律所往规模化方向发展。

但企业未必有足够的耐性等待律所成长,相比之下,外省律所在前几年乘第三巡回法庭的东风踏足江苏,设立的分所拥有更强大的全国法律资源与人才,为当地带来别具一格的服务。

作为江苏十大本土律所之一的世纪同仁所,其合伙人吴朴成感受到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在全国性大所环绕的情况下,保持律所规模和业务方面稳中有升,从而保证既有的业务强项继续发展,专业的法律服务团队不
流失”。

该所是为数不多把分所设立在省外一线城市上海及深圳的本土所,反而为继续开垦本地市场留下了挖掘空间。更多的本土规模律所则遵循合并的途径强化实力(见下方表格),例如经历两次合并后,成为江苏最大本土律所的法德东恒所。

南京在2月宣布将打造国内首创的律政产业园,王磊认为这会成为当地法律行业发展的第三条路径。“它不是单纯的法治园区,不仅有律所,还有会计师事务所、公证机构、评估机构等与律政相关的产业链,未来是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