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信念

0
372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

在中国地产行业深陷困境之际,金茂资本风险合规部执行总经理张萌梳理了近年来资管机构针对房企几种投资策略的相关风险,并给出他的缓释建议

过去十年,中国资管行业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资管市场规模达到133.7万亿元,并且仍在快速增长。在行业发展早期,投资者普遍相信并要求刚兑,随后对融资主体“光环”趋之如鹜。

但随着经济转型,尤其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产行业下行,风险事件此起彼伏,投资者无所适从,资管机构为处置风险项目疲于奔命。

刚兑信仰的崩塌

曾几何时,在资管行业中,投资者将刚兑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将资管产品视为另一种形式的银行存款,将金融机构出具的差额补足承诺奉为护身符,对产品底层的资产质量漠不关心。

2014年,中诚信托旗下“诚至金开1号”30亿元产品发生兑付危机,虽然危机最终散去,但“刚兑信仰”已悄然出现裂痕。

随之而来的,在多个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判定金融委托理财保底条款无效,通过司法判例给予了“刚兑信仰”一记重拳。

2018年,《资管新规》则明确禁止资管业务承诺保本保收益。2019年,最高法进而通过《九民纪要》统一全国法官裁判思路,重申金融机构“保底或者刚兑条款无效”。

自此,依赖金融机构主体信用的“刚兑信仰”彻底崩塌,投资者茫然无措,环顾四周,试问可有刚兑模式的续命方案?

“主体光环”散尽

Michael Zhang
张萌

或许基于上述情形,具备公众知名度或由政府支持的“光环主体”加速进入了投资者的白名单。

投资者纷纷为上市公司、世界500强、知名校企、地方城投等贴上“光环主体”标签,给予积极正面的信用评价,提供更高的融资额度。

当流动性充裕、经济高增长时,即便个别项目发生亏损,“光环主体”通过腾挪之法,依然可保投资者全身而退;一旦流动性收紧、经济增长趋缓、行业景气度下行,则泥沙俱下,保本保收益承诺沦为空头支票,投资者哀鸿遍野。笔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了部分主体的“暴雷”时间线,见“非地产行业”及“地产行业”。

You must be a subscribersubscribersubscribersubscriber to read this content, please subscribesubscribesubscribesubscribe today.

For group subscribers, please click here to access.
Interested in group subscription? Please contact us.

你需要登录去解锁本文内容。欢迎注册账号。如果想阅读月刊所有文章,欢迎成为我们的订阅会员成为我们的订阅会员

已有集团订阅,可点击此处继续浏览。
如对集团订阅感兴趣,请联络我们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