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

数年的市场震荡和不确定性令中国企业多了一分谨慎,但也添了一缕智慧。在法总眼中,与其抓紧时间弥补已失去的过去,不如专注可持续的未来。程新报道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名言出自19世纪著名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之口,像他的疫苗和疾病预防理论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然而,金玉良言总是易于出口,难于践行。过去几年的经历提醒着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应对不可预知的情况,包括那些看似难以预测、无法控制但足以撼动整个世界的事件。

疫情显然就是这样的大事件。跨入新年之际,中国迅速调整防控策略,放宽全国疫情相关限制,并宣布对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因此,2023年也被民间称为“后疫情时代”的元年。

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许多公共和个人健康预防措施仍需履行,但是,大多企业终于可以走出疫情的阴霾,为当下和未来大胆规划。

尽管不少企业跃跃欲试,希望一举夺回这两年损失的市场份额,但各行各业的企业法务均劝告大家应保持耐心和克制。毕竟,挥之不去的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仍然令人担忧,全球监管环境也依旧变幻莫测。另外,时至今日,我们理应懂得,为了速度牺牲质量是得不偿失的。

审新时、度新势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有些行业受到的打击格外沉重,甚至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旅游业以及影院等娱乐产业首当其冲,作为这类不幸行业的代表,它们被全社会和消费者视为“非必要”,甚至危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行业的复苏也被视为中国社会告别疫情的象征,因此尤为令人振奋。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市场情况报告,2023年春节假期的全国国内旅游出游达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国内旅游收入达3758.4亿元,同比增长30%,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73.1%。

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大银幕方面,在《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等作品的贺岁档效应下,1月票房突破了100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破100亿的最快纪录。“娱乐产业一直是第三产业中较为活跃的领域,对民众消费意愿的波动极为敏感,” 华谊兄弟传媒的法务总监李璟珏说。

据李璟珏观察,过去三年,民众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转变,外出观影次数减少、对影片品质要求提升,且在互联网端获取影视娱乐内容的习惯增强,尤其是短视频内容。

影院票房回暖有望成为线下活动恢复正常的预兆,并表明疫情终于不再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不幸的是,空气传播的新冠病毒并非令全世界屏住呼吸的唯一原因。俄乌战争距离打响已经过去一年,世界大国之间的紧张气氛持续升级,对于跨国和从事跨境交易的企业而言,这些微妙的宏观走向可能决定他们的整体前景。

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在全球经贸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各国可能会出台一些保护本国企业、限制外国投资或提高投资门槛及审查标准等法律法规政策,对投资准出和投资准入会产生一些不利的阻碍影响,” 南方电网国际的总法律顾问吴晓辉提醒。

为应对这些不利局面,吴晓辉强调应对重点投资地区进行国别法律环境分析,特别是外资准入、税务调整和监管政策等方面。“及时研判应对措施,确保境外投资和投成项目风险在控可控,”他建议。

汉高大中华区暨韩国总法律顾问沈悦志也有类似的顾虑,他认为各法域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驱动的立法与地缘政治压力是企业向前发展的重大障碍,并会导致合规环境与商业交易外部规制框架更有挑战。

市场活动越来越活跃和丰富,势必将带动不同执业领域的法律服务,其中争议解决或许让人感到喜忧参半,因为争议的产生不可避免带有一些负面影响。

有趣的是,争议解决或许是在过去几年跨境贸易阻滞的情况下,能够逆势而上的少数领域之一。在大量合同中断和付款违约的作用下,无论是由于资金链断裂、供应链危机、政治驱动的制裁或其他原因,全球争议解决机制的创新能力和复杂性得到激发,领先法院和仲裁机构不断应对新难题新场景,创下了不少宝贵的先例。

国际商业活动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繁忙,亦会带来更大的争议风险,这意味着中国近年发展显著的跨境诉讼和仲裁能力将有用武之地。中国船舶集团政策法规部法律处处长孙春涛建议,从事跨境商业活动的企业在信守合同承诺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领域的相关合同和协议的法律审核力度。

疫情期间争议的一大特点是“不可抗力”高频出现,它往往被用作合同违约和免除责任的理由。孙春涛认为,这个趋势正在迅速接近尾声。“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疫情影响会逐步减小,所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把疫情作为影响合同履行的不可抗力因素越来越难,”他说,并建议企业高度关注合同履行的时间节点,防止合同违约事件的发生。

华谊的李璟珏提醒,娱乐产业的市场参与者切勿低估业务运营的“长新冠”症状。“生产工作的停滞、宣传营销发行工作推迟导致的周转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经营状况恶化,甚至无法履约导致法律纠纷等,[这些问题]不会随着政策和环境调整立即消失,”她说,“需要法务部门协同业务部门,甚至主导应对解决。”

危机并存

毫不意外的是,企业对风险预判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特别是注重紧急情况下的企业生存能力。企业法务在此事项上往往肩负重任,他们已着手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法律和监管变动,并对其潜在的市场影响持有总体乐观的态度。

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外资企业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陆宇平警示:“2023年是大家看得到希望的一年,但这不意味着幸福马上就会来,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陆宇平近期从东陶(中国)的法务总监岗位上退休。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对于政策指针重新拨向经济发展和促进商业活力,人们普遍感到兴奋。“历经三年后,中国重新开放并将经济结构调整与复苏置于重要位置,”汉高的沈悦志说,“[这]会刺激公司商业活动与交易的活跃度,从而为法律服务市场发展带来新机遇。”

2月2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受理了拟在两地主板上市的共16家企业的IPO申请,宣告中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

传统上,A股市场采用核准制,即IPO申请需递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阅。随后,上交所的科创板为国内注册制改革踏出试探性的第一步,深交所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如今,两大主板也完成改革,加入了注册制的队列。

注册制注重信息披露,这一机制下,上市申请的审核主体是证券交易所,旨在将选择权交给市场,提高审核程序的透明度和效率。

另外,资本市场还对《公司法》的修订抱以期待。2022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司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是[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中国船舶集团的孙春涛说,“包括授权证监会制定独立董事的相关规则,明确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职能,禁止违法代持上市公司股份等。”

这是《公司法》于1993年颁布以来的第六次修订,预计将于今年实施。“可以预见,[经修订]《公司法》通过之后,资本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孙春涛说。

对计划上市的企业而言,今年的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有所增强,而海外上市的道路也减少了一些坎坷。2022年12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宣布,确认能够对总部位于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完成检查和调查,推翻了此前曾公布的“无法检查”认定。

如果旷日持久的中美“审计底稿”纠纷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美上市的百余家中国企业将面临于2024年被迫退市的风险。尽管危机还远远没有解除,本轮进展仍为市场参与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这些行业值得关注

根据德勤于2023年2月发布的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交易分析报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动力电池、清洁能源发电、氢能与燃料电池、储能、风能和光伏领域)投资并购已披露交易金额合计约人民币3399.4亿元,较去年同期涨幅达47.9%;交易量达519笔,较去年同期涨幅达16.1%。

胜科中国的总法律顾问梁飞认为,2023年新能源行业的并购将进一步增强,因此并购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将增加。但是,该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监管部门的注意。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去年三月,中国监管部门展开“史上最严”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核查,旨在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摸清补贴底数。核查结果从2022年10月起陆续公布。

“对于有意收购新能源资产的企业,要关注存量资产是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是否会通过补贴核查,”梁飞说,“如果补贴核查的结果不理想,会对新能源企业的收益率有较大影响。”今年将有更多补贴核查的结果出台。

随着企业合规意识觉醒,内部合规体检已成为各大企业的管理必修课。据同方股份的法务部总经理苏云鹏观察,国有企业的合规相关法律服务需求将稳步增长。“[国企]设立首席合规官,推进全面合规体系建设落到实处,”他说,“合规培训、数据合规、贸易合规、海关与出口管制合规法律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长。”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除合规外,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样需要持之以恒。“对品牌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要时时抓紧重视,不要等每年的3.15消费者日或4.26世界知识产权日,”陆宇平说。

经修订的《著作权法》于2020年生效,但实施的几年来,与司法实践之间的距离日渐明显。李璟珏相信将来该法实施条例的更新将会很快落实。

在科技领域,数字经济、虚拟货币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业态为市场注入不少活力,但与此同时也不断提出复杂的法律问题,对既有的监管框架构成冲击。

京东方科技集团的首席法务官冯莉琼预计,与数字经济发展及治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将会以更加密集、高效的方式出台,且合规管理将在数字经济领域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通过合规管理,企业主动与监管部门合作,克服技术障碍,落实治理政策,甚至制定科技伦理准则,为’科技向善’提出更高的标准,”她说。

说到“科技向善”,近几个月,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席卷全球,2023年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关键之年。人们迫切地希望人工智能科技也将“向善”发展。

未得到有效监管的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风险显而易见,欧盟委员会正加速推出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预计将产生全球性的涟漪效应,带来类似当年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世界各地个人信息保护监管的引领作用。

AI聊天机器人能够在几秒钟内谱写故事、代码,甚至诗歌,但在我们为其强大功能发出惊叹的同时,这项技术对劳动用工市场的潜在影响不免令人担忧。这不是第一次尖端科技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工劳动力被淘汰,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人工智能的“多才多艺”意味着它将与多个行业的基层劳动者发生职能“撞车”。

劳动法律事务咨询机构赉擘斯的驻北京合伙人王雯旭称这种现象为结构性失业。她认为靠劳动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岗位可能会被取代,但整体来看,人工智能短期内无法满足人对有温度的沟通和同理心的需求。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科企巨头频频传出大量裁员的消息,令用工市场的焦虑感有增无减。王雯旭预测,企业还能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进行人员裁减的机会越来越少,市场会出现更多企业以低绩效和人员汰换为由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但同时她观察到,这一趋势和现实诉讼程序中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下,企业以“不胜任”为由而单方解除的完全胜诉率极低。

“做好对在职员工的职业教育,帮助员工在大趋势到来前优先转型、拥抱变化、挖掘个人潜力,从而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某种程度上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她说。

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如果说疫情造成业务中断还有任何益处的话,大概就是存活下来的企业得到了难得的几年喘息时间,能够休养生息、修复裂缝、填补漏洞、重新审视宏观棋局,部分痴迷于扩张的企业也有机会转型,提效增质。

京东方的冯莉琼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基本战略。“作为法务部门,除了要关注相关政策法规动态,还要将法务合规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相结合,赋能企业内部可持续发展举措的落地及相关风险的防范,”她说。

“碳中和”和“碳达峰”等国家政策旨在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定调,中国市场和社会对可持续性的重视可见一斑。尽管可持续的目标需要各行各业的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努力实现,市场格外期待新能源行业在当中发挥的标杆作用,毕竟这个行业几乎是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

不过,即使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产业,仍然不乏理性的声音呼吁同业者不要陷入“报复性投资”的心理。

胜科的梁飞说:“我们不能抱着一个激进的心态,一味地想把失去的三年都追回来。”梁飞呼吁企业本着客观、专业的态度,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

“2023年,新能源行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而在我看来是机遇大于挑战的,”他继续说,“从法律合规的视角来看,我们希望在不确定性的年代做一些确定性的事情。”

对于一些企业而言,驱使他们放慢脚步、追求稳定的不止是值得称道的战略头脑,更多则是出于长久蛰伏后的客观必要。

陆宇平将这种情况比作一家歇业良久的饭店,现在突然要重新开业,却发现服务员和厨师都面临人手紧缺的窘境。他认为这一年会有足够的机遇,因此不需要也不应该把积累的能量一次性释放出来。他呼吁企业应当有理性、有节制、有计划地逐步恢复正常。

“权不要用尽,福不要享尽,财不要散尽,”他总结。

招贤纳士,任贤使能

当海量的机遇和风险混杂在一起,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法务部门去扮演保驾护航的角色。企业法务熟悉公司战略并参与其制定,能够敏锐察觉政策和监管趋势的变动,对他们负责守护的业务也越来越精通。但要胜任这份重责,法务团队本身必须足够专业和高素质。

新一年主打可持续发展,勿急于求成

为确保团队能够针对新业务新场景建立或及时更新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机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法务部总经理关睿将她的团队建设理念总结为:

  1. 在提供专项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加重视综合性、多维度的培训体系建设;
  2. 通过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动态交叉机制、外部专业团队合作机制等方式,为法务人员提供更丰富和更多元的平台、视角和机会;
  3. 关注个人成长和优势培养,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拓宽法务人员发展边界。

谈到团队建设,培训或许有些老生常谈,但高质量的培训能带来人员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在南网国际,吴晓辉组织的内部团队培训涵盖法律、财税、估值等若干领域。

很多法务团队采用师徒制,让新人可以快速掌握工作要领。吴晓辉相信,这些举措帮助公司打造了一个“懂业务、精法律、通外语”的专业法务风控队伍。

除提供内部全系统法律与合规业务培训外,中船集团的孙春涛同样重视与外部法律界专家的沟通交流,包括司法、仲裁、高等院校等各界人士,拓宽团队的视野。

近几年,梁飞带领的胜科中国法律合规团队从污水处理板块逐步过渡到新能源。因此,他强调团队应与新能源业务人员增加沟通,以了解新能源实务中的具体操作,避免纸上谈兵。

“通过与业务人员的沟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其与业务实际操作之中有没有落差,避免政策的教条主义,”他说。

据梁飞介绍,胜科有时会请外部律师来企业主导一些培训,因为律师会接触到更多的场景和模型,因此能够发挥桥梁作用,将业内同行甚至龙头企业的优秀合规管理经验传达过来。

“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维度来提高自身团队的业务能力,”他说,“不仅是把法律合规或法律管理工作做到纸面上,而是希望参与到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中。”

争议解决或许是企业对外部法律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因为内部法务人员不能代表雇主出庭。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法务可以置身事外。

“随着前几年纠纷数量的增长,团队在诉讼等争议解决领域的经验短板也愈发明显,”华谊的李璟珏说。她指出以往争议解决更多由对外部律师团队完成,分工明确,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选择。

“但在合约谈判、拟定、履行指导、风险预判环节,法务团队的争议解决意识和经验也会对处理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李璟珏说。“这将成为本年度团队内部学习和提升的核心领域。”

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的陆宇平认为,需要拓宽视野和知识面的不止是法务团队的成员,还有他们的领导,特别是外资企业的总法律顾问。

“很多案例是同行和其他企业遇到过的,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学会借鉴外部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他说。“就好比说,砒霜是有毒的,但这个道理不需要每个人都去尝一口才能明白。”

从很多方面来看,如何打造一支专业高效、见多识广的法务团队既是一个企业管理的课题,也是一门艺术。为了让每一位成员最大程度上发展个人潜力,除了提供最优良的培训外,使命感、目的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同样至关重要。

陆宇平呼吁团队领导尊重每个成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个体特征和优势来打造公司内部成长的方案,将每个人擅长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他认为企业法务应该有底气将自己视为工作岗位的主人,而不仅仅是在一个从属的地位。

“当人的自尊心得到了尊重,能动性和潜力就会逐渐发掘出来,”他说。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Telegram
Copy link